小时候,我们常给剧中人物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长大后,我们也常给生活中的人或事贴上各种标签。“贴标签”可以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但也会忽略许多细节。

你如何看待“贴标签”?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何看待贴标签作文800字

慧眼看世界,理性“贴标签”

世界瞬息万变,而士别三日,又当刮目相待,我们该如何认识这纷繁芜杂的世界?

“贴标签”,可以让我们快速认识复杂的世界。

标签,往往显示事物的外在形态或者内在属性。贴上标签,让我们对事物分门别类,便于整体把握事物全貌。生活中,纷乱的物品,经过“贴标签”,我们可以让房间秩序井然、温馨雅洁。学习中,庞杂的知识,通过“贴标签”,我们可以让它们系统有条理。工作中,繁多的信息,通过“贴标签”,我们可以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贴标签”,可以提高我们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

如何“贴标签”,则需慧眼辨细节。

小时候,对剧中人设“贴标签”,长大了,对身边人事“贴标签”。对待简单事物,精准“贴标签”简便易行。可现实世界是复杂的。世界是相互联系的,错综复杂的事物相互交织,如何拨开迷雾,看清“雾中花”,辨出“水中月”?世界又是不断变化的,“天地曾不能一瞬”“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又该如何全面认识世界,精准“贴标签”呢?这就需要一双慧眼,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关注细节。我们不能简单地“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要有“一叶知秋”的慧根,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端倪,深入思考,巧妙辨析,揭开面纱,卸下伪装,把握本质。这样的“贴标签”才切实有效,否则“贴标签”便是错误的开端。

“贴标签”有效,但是不是“万能药”?

稍加思索,便知道这世界没有“万能药”,“贴标签”亦不是“万能药”。“贴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认识世界,但归根到底,它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药三分毒”,“贴标签”亦如此。首先,它并不适用所有事物,特别是复杂的事物。世界不是简单的二元,非此即彼,亦有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对于人来说,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恶,亦没有绝对的善。所谓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名、圣人无功”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其次,“贴标签”不是仅有积极效能,消极影响亦不能被忽视。长期“贴标签”,我们会陷入思维的“套板反应”,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接受新事物。再次,“贴标签”会形成“晕轮效应”,导致我们“爱屋及乌”,不利于理性客观地看世界。由此看来,“贴标签”有效,也要慎用。

“贴标签”有效,但不能滥用。让我们慧眼看世界,理性“贴标签”。

理性看待贴标签作文提纲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针对“贴标签”这一认知行为,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理性思考,正确认识复杂世界的人和事。本题目在设计上既适当限制,又相对开放。“小时候常给剧中人物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长大后“给生活中的人或事贴上各种标签”,材料内容贴近考生的生活,便于引发考生的联想和思考,考生有话可说。“‘贴标签’可以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但也会忽略许多细节”,这句限制性内容给考生提供审题立意的方向。

切题立意:

1.善思明辨,慎“贴标签”。

2.“贴标签”有失客观公平。

3.乱“贴标签”害死人。

4.慧眼看世界,理性“贴标签”。

5.撕下“标签”,活出真我。

……

偏题立意:

1.论标签。(题目要考生谈的是“贴标签”这一认知方式,而非“标签”。)

2.关注细节。(题目的核心是“贴标签”,不是针对是否“忽略细节”问题的。)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材料明确限定了“贴标签”的对象:小时候,“贴标签”的对象是“剧中人物”,长大后,“贴标签”的对象是“生活中的人或事”。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对象复杂了,“贴标签”由虚拟的人物转变成现实的人和事。“贴标签”的对象变了,但认识世界的方式没有变。“贴标签”其实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但会因为忽略“细节”导致错误的认知。写作时,要针对认识复杂世界要不要“贴标签”这一现实情境,对“贴标签”这一认知行为做出理性认识,不可理解为对“标签”的认识;更不可断章取义,抓住材料中的“细节”一词,大谈什么细节决定成败。

2.典型任务限制。“你如何看待贴标签”明确要求针对“贴标签”这一认知行为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给生活中的人或事贴上各种标签”以期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的认知理念。“谈谈你的看法”明确文体为议论文,说理必须有理有据,赞同或是反对,抑或辩证看待,但观点必须明晰。

3.价值判断限制。“小时候,我们常给剧中人物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暗含的评价是“贴标签”这种认知行为是幼稚的。“‘贴标签’可以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但也会忽略许多细节”,命题人在肯定“贴标签”一定程度上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的同时,用一个“但”字强调了贴标签的缺点:因为“贴标签”会忽略许多细节,难免因为简单化认识造成认知错误。考生要清楚命题人对“贴标签”行为所持的是不完全肯定乃至否定性的评价。

开放性

1.立意是开放的。考生可以谈“贴标签”对认知事物的帮助和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比对中将重点放在对“贴标签”的否定上;可以从生活上简单“贴标签”的角度来谈其幼稚,可以从社会上给公众人物简单贴“贴标签”误导大众的行为谈其不合理性;可以思考面对复杂世界,“忽略细节”的认知或者判断是否准确;可以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贴标签”,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贴标签”;也可以谈给他人“贴标签”会对他人产生什么影响或者从被“贴标签”的角度来谈其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还可以针对更具体的情境展开深度思考,比如在教育中,“贴标签”是否客观公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贴标签”是否真正有效……

2.联想思考开放。“贴标签”是一种认知方式,联系现实,可以找到许多“贴标签”的素材,比如抗日神剧中的“贴标签”行为,敌人一定是愚蠢无知的,革命者一定是聪明勇敢的,因为过于简单化,常常很搞笑。也可以针对“贴标签”行为展开深度思考。比如,“贴标签”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在一定时间内,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剧变,“贴标签”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认识一个人;对学习、工作的内容,贴上标签,确实可以提高效率,但这一认知方式容易让人产生“套板反应”,形成思维惰性,因为被“贴标签”的事物并非一成不变或者不再发生质变的;“贴标签”会“忽略细节”,导致错误认知;再如,“贴标签”可能会产生“晕轮效应”。对“贴正面标签”的人,可以产生积极的暗示心理,但也可能会形成“道德绑架”,带来心理负担。如果贴的是“负面标签”,会放大潜意识对人的影响,会对人产生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