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奶奶”吴明珠的作文素材

中国瓜界“袁隆平”吴明珠院士:“吃瓜群众”都应知道她

【观点引路·执着】不为“庙堂之高”心动,而是亲近泥土,执着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吴明珠院士以自己苦涩的汗水与万里奔波织就了中国甜瓜的蔚然风景。袁隆平院士让中国人民不必再因为饥饿而勒紧裤腰带,吴明珠院士则以高超的生物技术让中国人民品尝到了生活的“甜蜜”滋味。

【素材适用话题】理想;挑战自我;专注;科技

新疆哈密瓜享誉海内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甘甜如蜜的瓜凝结着一位女科学家一生的心血和痴情。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武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看了苏联电影《米丘林》,便迷上了园艺。1949年,她高中毕业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能到北京的大机关,让同龄人艳羡不已,吴明珠却非常苦恼:“这不是基层,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放飞梦想。”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向中央要人才,吴明珠主动请缨,终于如愿以偿。最初,吴明珠被安排在当时的乌鲁木齐地委,这还不是她心目中的基层。她又软磨硬泡,终于被派到了条件艰苦的鄯善縣农技站。住在老乡家低矮的土房里,出门便是瓜地。她心满意足,觉得自己终于站在了梦开始的地方。

在农村蹲点,不能只认为你的瓜重要。农民做什么,你得跟他们一块干,收麦子、收高粱、锄草、修播种机、赶毛驴车。当年的吴明珠,身高1.55米,体重只有30多公斤。第一次收高粱时,她力气小,高粱秆粗,用双手握着镰刀砍秆子,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然而,几年的锻炼后,她什么农活都会干了。

摸清家底,是做好哈密瓜品种提纯复壮、改良选育的基础。吴明珠用了3年时间,走遍全自治区300多个生产队。怀第一个孩子时,她还在火焰山山间的吐峪沟蹲点,温度计的水银柱冲出50摄氏度。那时的她吃什么吐什么,但照样坚持工作,骑着毛驴在戈壁、瓜田间穿行。

为了把瓜种收全,火焰山翻了多少回,戈壁滩穿了多少次,她无暇统计,唯有哈密瓜的种源统计,100多份农民调查的原始资料,44个品种哈密瓜分类数据一一刻在心里,整理形成新疆瓜第一份资源档案,更从其中的优良品种中,选育提纯了近30个新品种。她培育的甜瓜新品种种植面积曾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许多瓜农就是种着她培育出的新品种,过上了富裕日子。国内的同行有个共识:没有吴明珠,就没有新疆哈密瓜的今天。

在海南三亚育种,最初条件异常艰苦,住房的墙壁是临时用椰子树的叶子编织的,蚊虫叮咬习以为常。从新疆到海南,吴明珠天涯海角两地飞,没有休息日。1983年评专业技术职称时,未见吴明珠的申报材料。领导问她,她说正赶上瓜的管理季节,不能为职称而误了农时。

我国并不是甜瓜的起源中心,是吴院士穷其一生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甜瓜强国,让新疆的瓜走向了世界。然而,她却从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殊,“这一生,我就是一直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

吴明珠院士生平

吴明珠,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瓜类育种专家,是第一批献身中国边疆园艺事业的女科学家之一,被称为“中国甜瓜女王”。

1930年,吴明珠出生于湖北武汉。1949年,她考上了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果蔬专业。由于成绩优异、表现出色,吴明珠毕业后不久就被调到了北京的中央农村工作部。虽然这份工作待遇优越,但她有一个扎根基层的梦想,因为她知道,那里的人更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

吴明珠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初心:“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1955年,吴明珠得知新疆需要农业专家,她决定到新疆最艰苦的吐鲁番盆地鄯善县工作,从此与甜、西瓜育种事业结缘。

从南国水乡来到戈壁沙漠,吴明珠学着适应当地的饮食和气候;为了与当地维吾尔族人交流,她学会了维吾尔语。后来因为忙于工作,她不得不把刚出生3个月的儿子送回老家。多年后,吴明珠回忆起这段往事,有些无奈地说:“可能我爱我的瓜,胜过爱我的孩子。”

虽然新疆盛产甜瓜,但这些瓜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品种稀少,如不进行改良选育,最终将退化,甚至灭绝。于是吴明珠决定研究当地甜瓜,设计出更有效的种植方法,培育出更优质的品种。

从1958年开始,吴明珠和同事顶着炎炎烈日,行走在茫茫戈壁,四处收集甜瓜品种。走访了300多个生产队后,她终于为当地的甜瓜建立了一份“档案”。

1962年,吴明珠和同事们优中选优,选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品种进行重点培育,许多甜瓜在后来闻名全国。在选育品种的同时,吴明珠还研究、总结了甜瓜栽培方法,在当地推广。

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十分漫长,一般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为了加速培育甜瓜的过程,吴明珠大胆创新:1973年,她赴海南省,决心利用南北的生态差异让“北瓜南移”,实现快速育种。

20世纪80年代,吴明珠选育的甜瓜品种获得了巨大成功。新疆的甜瓜长在了海南,海南农民靠种瓜有了收入。

培育新瓜种是一项需要耐心和体力的工作,每一个瓜都要编号、称量和登记。吴明珠的研究范围也很广泛:她研究含糖量不同的瓜,挽救许多濒临绝迹的品种,研究苹果或菠萝风味的瓜,黄、绿、白、红等不同颜色的瓜,有条纹、光滑或有特殊花纹的瓜,等等。她是国内首先采用远生态、远地域、多亲复合杂交、回交及辐射等育种技术进行甜瓜培育的人,将培育新种的时间,从8至10年1代,缩短为1年1代,乃至1年3代。

在20多年的甜瓜研究生涯中,吴明珠培育出早、中、晚熟多个系列品种。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含笑”“皇后”“芙蓉”“郁金”等甜瓜新品种相继问世。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中80%的甜瓜品种,都是由吴明珠培育的。

吴明珠把自己最美丽的青春奉献给了甜、西瓜育种事业。有的科学家一生只能培育一个品种,而吴明珠在50多年的育瓜生涯中却培育了28个经国家审定的瓜种。

扎根新疆的几十年中,吴明珠有多次机会可以回到内地城市教书或者到国外开展科学研究,她都拒绝了。她有两个愿望:一是看到新的甜、西瓜品种进入市场,让农民致富;二是让自己的学生都能在瓜类研究方面获得超越自己的成就。

吴明珠曾说:“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一致时,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也才会有动力。”吴明珠的奋斗之路极为艰苦,却将酿造的甜蜜奉献给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这追求如此朴素,却如此赤诚。她无私奉献的品格,也将激励更多的后来者。

吴明珠院士的育过什么瓜和说过什么话

金秋九月,凉风送爽。然而,对不少人来说,在刚刚过去的炎炎盛夏里吃瓜消暑的记忆依然鲜活。在夏天,吹空调,吃西瓜和各种甜瓜,是让人们感到惬意的事。而我们能畅快吃瓜,离不开一位老人的数十年的研究和奉献。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瓜和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教育世家。在国运困厄中长大的她,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上初中时,她在作文中写道:“长大要为人类作贡献。”父亲启发她:“你靠什么为人类作贡献?要作贡献,首先要学有所长,第二做事要脚踏实地。”父亲的话像一粒种子,落在她的心里。

1950年,吴明珠和一批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学子进入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学习。在这所学校20世纪50年代的毕业生里,她是成就突出的“三剑客”之一,另外两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蚕业科学界唯一的院士向仲怀。

吴明珠所学的果蔬专业需要经常下瓜田干活,此前从没和土地打过交道的她,“学一行爱一行”。第一堂实习课,没干过农活的吴明珠凭着要强的劲头,硬是在一块长20米、宽1.5米的地里深挖出一条沟。第二堂实习课上,老师要求每人做一个小温床,自己填马粪发热、挑大粪、播番茄种,做好田间管理……吴明珠从未抱怨,她深知,要学好本事,就需要亲身去经历这些事情。

后來,吴明珠在《我的追求》一文中回忆道:老师们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还苦心培养我们的实干精神。我21岁生日那天,在日记上激情满怀地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大学最后一学期,同学们收到在新疆工作的园艺系学哥学姐来信,他们表示新疆很缺乏园艺人才,希望大家踊跃到新疆工作,“瓜果之乡”新疆在吴明珠心里生了根。

1953年,临近毕业,填写分配志愿表时,吴明珠写下要到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遗憾的是当时未能如愿。1954年,她进入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吴明珠主动请缨,前往新疆。临行前,年轻的同事们开着大车,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为她送行。汽车专门绕着天安门转了一圈,壮怀激烈的吴明珠默默许下心愿:我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

到新疆后,吴明珠被安排在当时的乌鲁木齐地委,但这并不是她心目中的基层。于是,她又软磨硬缠,第二年终于成功申请调到鄯善县,担任农技站副站长。落脚的那天她写信给母校汇报情况,老师在回信中给她写:“到了你向往的广阔天地,可以尽情地展翅飞翔,飞吧!飞吧!”

很少人知道鄯善县这个地方,其实它就在大名鼎鼎的火焰山脚下。这个地方的气候非常炎热,同时日照非常充足,在日照和温度都非常适合的条件下,这里是甜瓜的天堂。

来到鄯善后,吴明珠开始了对甜瓜的研究之路。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位年轻的姑娘褪去了青涩,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大半辈子。此后的日子里,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吴明珠都在实验基地和瓜棚里住着,80岁的时候还工作在一线。

播种甜蜜的“阿依木汗”

鄯善县有各种各样的甜瓜,这是让吴明珠最为兴奋的一点,因为她可以去研究它们。但追寻理想的快乐,却总是伴随着荆棘羁绊和风沙磨砺。

初到鄯善,摆在吴明珠面前有3个难题:要学会种瓜,学会维吾尔语,还要适应当地的饮食和生活。

初到鄯善老乡家,老乡端上一盘香喷喷的手抓羊肉,这个生于武汉的南方姑娘爱吃鱼虾,吃不惯羊肉,吃了一口就跑到门外吐了。为了不辜负老乡的热情,倔强的吴明珠擦干眼泪,回来接着吃。不仅如此,当地白天很热,晚上又会很冷。村民们为了照顾吴明珠,给她睡最热的炕头,但越热也会吸引来越多的虱子,她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除了生活上的习惯需要适应外,在基层要当好技术员,得学会干各种农活。

和吴明珠打过交道的老人们回忆道:“能吃苦,老乡都挺喜欢她,但大家不知道这个从首都机关下来的女大学生会留多久。”能吃苦是老乡对她的评价。吴明珠很快克服了一切,她不仅习惯了吃馕吃羊肉,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还硬是把自己磨炼成了一个在高温天气下仍能干农活的“农民”。甚至连骑马赶驴、使用播种机她也在日常的劳作中学会了。村民们都非常佩服这个能吃苦的小姑娘,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维语名字“阿依木汗(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钢铁那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那样漂亮”。

来到鄯善,吴明珠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是:收集散落民间的甜瓜品种。种质资源,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收集一个品种,她经常和同事骑着毛驴奔波在人迹罕至的火焰山、大戈壁中四处打听。只要一听说哪里有好的品种,无论多远她都要亲自去看一看,然后想办法找到。

1960年夏天,吴明珠听说几百里外的底坎儿有一种名叫阿依斯汗可可奇的甜瓜品质很好,为了找到这种瓜,她和一位同事顶着酷热,每人带上一块馕、一壶水就出发了,路途中要穿过火焰山,穿过戈壁滩。大戈壁的夜晚有很多狼群,非常危险,为了避开狼群,他们借了烧窑人的毡毯,睡在废弃的窑洞边。走了3天的时间,吴明珠终于在底坎儿乡找到了一个阿依斯汉可可奇瓜,不光收了种子,同时还发现了另一种叫巴登的瓜,风味特别好。“我们抱了一个很大的巴登瓜回来。”吴明珠后来回忆道。

那些年,一旦有好瓜的消息,不管多远多热,吴明珠都要亲自上门去找,然后自己掏钱买回来。瓜买回来之后,她会详细记录瓜的特点,从重量、果皮、果形、网纹分布,到主蔓和叶片的颜色和形状,再到切开后的果肉颜色和果皮厚度,最后品尝口感。一切完毕后,瓜籽用于育种。吴明珠挑选出优质种子,固定性状,并从国外引进抗病的品种与本土品种杂交选育。她一共主持选育了30个品种,种植面积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

到了1962年年底,吴明珠已经走遍了吐鲁番当地的300多个生产队,从农民的手里收集了100多份资源,并从中整理出44个品种。这份资料成为新疆建立的第一份甜瓜档案,凭着里面的资料,不少濒临绝种的甜瓜被挽救,还为研发新的瓜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明珠的辛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她从收集的优良材料中,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阿拉伯克扎尔德等品种,这些品种后来都成为最佳育种亲本。她所做的这项基础工作,为新疆甜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甜瓜品种更新,提高了商品瓜品质、抗病性和耐运性,延长了优质瓜的供应期,很多瓜农种瓜致富了。在鄯善、吐鲁番一带,涌现出了一批甜瓜致富村。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2021年5月27日,“中国人能自由吃瓜离不开这位奶奶”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吴明珠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香妃”蜜瓜、“皇后”蜜瓜、“麒麟”瓜、8424西瓜……吴明珠在62年中培育了30多个品种。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西瓜并不陌生,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最喜爱的水果之一就是西瓜。西瓜被称为“夏季水果之王”,水分足、口感甜,很多人在夏天的时候都离不开西瓜。

但实际上,在我国曾经的发展进程中,西瓜却并不是一种高产的水果。同时以前的西瓜口感也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曾经,基于西瓜品种的影响,这种水果在我国受欢迎程度并不是很高,而吴明珠的研究却打破了这种局面。吴明珠培养出的西瓜,是她最骄傲的成果之一,这种西瓜产量高,同时质量又好,是国内西瓜的优良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当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这一年对西瓜种植历史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吴明珠在几十组西瓜品种试验配比组合中,选出了一组最为出色和优秀的品种,编号是第24组,这组西瓜种子被称为8424。由于是早熟品种,所以又叫作“早佳8424”。8424西瓜在新疆培育成功后,逐步向全国推广。

对上海市民来说,一定不陌生。每当进入夏季,街头巷尾的水果摊头都会挂起一个招牌,显示本店供应南汇8424西瓜。这种西瓜经受住了上海市民味蕾的考验,皮薄、肉脆、汁多、糖分高,深受市民青睐。

早在1988年,8424西瓜成功引入南汇,并在南汇东部地区的三墩、东海、书院等地试种。特别让南汇瓜农兴奋的是,当地种出的8424西瓜,经测试,糖度要比其他地区还高,口感鲜甜,品质更佳,一举成为南汇西瓜的当家品种,并冠名南汇8424西瓜。1989年6月,南汇8424西瓜参加了由市农业局、市供销合作总社主办的“上海市优质早熟西瓜展评会”。在接受瓜果专家们对西瓜外观、剖面、皮厚等指标的考核后,它被评选为早熟西瓜的特优类佳品。如今南汇8424西瓜落地已超过30年,成为浦东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每到夏令时节,南汇8424西瓜便会成为上海市民消暑的首选水果。

“吴明珠开创了新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她培育出甜瓜品种‘皇后、西瓜品种‘8424(早佳)等一批良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突出贡献。”大学毕业后就跟随吴明珠学习育种的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表示。

“从梳着两条辫子的大姑娘开始,我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培育西瓜和哈密瓜……直到今天已是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一年四季瓜棚就是我的家。如今,丈夫病逝,儿女远离,我一个人依然留在新疆,继续摆弄瓜。人们说,我心里只有瓜,瓜是我的孩子……是啊,瓜是我的生命,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1999年,吴明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她作为“全国十大杰出技术人才”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了上述感人肺腑的发言。

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天天在瓜地做试验。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瓜是我的生命,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很难受,就好像母亲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81岁那年,吴明珠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但有关种瓜的记忆始终都在。2021年,吴明珠的儿子杨夏在接受采訪时说:“10年来,母亲病情没什么好转,一直就只认得我一人,其他人都不认识。但对于种瓜,她永远记得。”杨夏讲述道,直到现在,母亲还会经常念叨,要回新疆,回瓜地授粉。瓜,在她的大脑中顽强地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

随着吴明珠的故事被广泛流传,越来越多人认识了这位可敬的老人,不少网友表示“瓜果那么甜,是因为有人帮我们吃了苦”。我们享受着前辈们挥洒青春所结下的甜蜜果实时,也定当喝水不忘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