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国茶匠”肖时英的作文素材

【故事】肖时英是湖南人,1953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来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勐海基地从事茶叶科研工作。经过摸索,肖时英试验成功“以苗育苗”的扦插新方法,使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首创新型“立体生态茶园”绿色茶园生产模式,有效解决了茶叶“丰产不丰收”、土地利用率不高等情况,使茶叶产量提高了近一倍。退休后,他和妻子还继续钻研植茶技术,在茶界他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在民间被称为“台地茶之父”,在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又被評为“大国茶匠”。

【素材解读】

“云南的茶叶有巴掌大!”读书时对大叶种茶的惊鸿一瞥,让肖时英与云南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抱着“选育茶叶的优良品种”这一目标,他和爱人张木兰主动打报告,申请到云南工作,一干就是60多年。

育苗推广是一个攻坚中之坚、克难中之难的过程。肖时英刚来时,云南还没有大面积开发新的茶园,基本都是过去留下来的老茶树。想将茶叶发展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茶树繁育茶籽不足、茶叶产量上不去等问题。在研究中,他先后尝试了茶籽育苗、茶树扦插、茶树高位压条等多种繁殖方法。多年来,他的团队共培育出7个普洱茶良种,其中的“云抗10号”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已经成为云南茶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树品种。

有人问:“这60多年苦不苦?”年近九旬的肖时英说:“做成一件事情,如果过程并不艰难,或许很难有成就感。当个人追求和社会价值统一了,实现目标的时候就更感到满足。”普洱茶越陈越香,如果说醇厚与质朴是茶的故事,渊博与坚守就是肖时英的故事。从选种到推广,从不断打磨、精进到解决推广中的问题,直到最终实现量产,前半生学茶、研茶、种茶、制茶,后半生教茶、评茶、写茶,品茶知味的肖时英,一生浓缩了当代普洱茶成长、发展的过程,酿得茶香慢慢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选育良种到改良现代茶园生产模式,支撑肖时英的始终是最初立下的志向。他说:“我这一生就这一个目标,选育茶叶良种,提高茶叶品质、产量,而我做的就是把最初的理想坚持了下来。”抱定理想、坚持信念,当专注脚下的路时,沿途的一切皆是风景。茶成就了肖时英坚守一生的事业,他播种了一颗理想的种子,并用一甲子的时光栽种培育。这颗志在现代茶叶产业的理想种子已经茁壮成长,惠及千千万万茶农,让茶香飘遍万家。

一生只为一株茶。这是肖时英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在《我们亲历的普洱茶》一书中这样写道:“木兰(肖时英的爱人)和我,一生为茶。”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茶叶生涯,几经坎坷和沧桑,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我们并不惋惜,唯有为云南大叶种茶树去耕耘、去开拓、去创新,始终是我们心中的向往和追求。”

回首与茶相伴的一生,肖时英提起保尔·柯察金一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话是肖时英刚前往云南时,在与马帮前行的艰难途中曾铭记于心的一句话。

我想,对于肖时英来说,他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他心中最壮丽的事业——茶。

“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肖时英欣慰地说道。

肖时英的育茶故事素材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原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时木茶厂厂长,“杰出中华茶人(终身成就)”获得者肖时英先生于2022年8月16日凌晨在普洱辞世,享年91岁。

在云南茶产业界,肖时英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再次拜访肖时英先生,他刚从攸乐山回来,稍作停歇,又将前往昆明。虽已83高寿,但有关茶的事情,他事必躬亲,一点也不马虎。我们得以半天时间听他讲一生中关于普洱茶的所见与所为,已实属幸运。

提到肖时英,可能茶友并不深知,可说起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1号等知名无性系良种,恐怕无人不知晓,这些深得茶农喜爱而被广泛引种栽培的良种正是由肖时英、张木兰夫妇所选育。肖时英多年的科研成果,将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几,提高到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在我眼前的肖老,谈起茶,却精神矍铄、耳清目明,为我们讲述了他与茶结缘、相伴半世纪的人生历程。

2022年8月16日1时30分,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大国茶匠”“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肖时英在普洱市逝世,享年91岁。

肖时英因病住院期间,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亲嘱竭尽现有医学之力量,尽全心予以治疗。8月16日下午,李庆元前往家中吊唁并慰问家属,亲致挽联缅怀肖时英:资水时英,普洱用命,生死情重,二老合眠,性味天真,云岭高风,德望乃归,一身正气垂千古;大江木兰,邦崴置名,阴阳意渺,四海揪心,芽弦地道,冰操懿范,音容犹驻,万世忠魂在九霄。

“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肖时英

回顾肖时英的一生,他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云南大叶种茶树良种选育工作,用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一生只育一株苗”的工匠精神,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让如今的普洱茶根深叶茂!正如他所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

一片茶叶,一生事业

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是武汉大学农学院茶树专业的同班同学。读书时,学校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一次茶叶展览中,一位中国台湾教师拿了从云南带去的大叶种茶参展。第一次见到云南大叶种茶的肖时英十分惊讶:“云南的茶叶有巴掌大喔,太神奇了!”

这一眼,结下了他与云南茶的一世不解之缘。毕业后,他和张木兰主动打报告要求到云南工作。

1953年春天,两个年轻人怀揣希望和梦想,扛着一木箱的书和笔记,背着心爱的小提琴,带着简单的行李,从武汉启程,登上从长江逆流而上的轮船,再乘烧木炭的汽车、云南窄轨小火车,辗转数千里,历时20多天才到达昆明。肖时英和张木兰被分到了当时云南唯一的茶叶科研单位——勐海茶叶实验场工作,随后辗转玉溪、峨山、普洱、思茅、景洪等地,步行近千里,历时一个多月,终抵佛海(勐海),在这里开启了他的“茶味人生”。

其间,肖时英曾有多次离开边疆回到内地知名大学任教的机会,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离开云南,就等于离开了研究的土壤,他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

“我深爱着这片孕育了马帮文化、生长着大叶种茶树的土地,云南已经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心灵家园。我把云南人民当作知心的朋友,并竭尽毕生精力研究、开发云南大叶种茶树。”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中,肖时英动情地对记者说。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肖时英深耕边疆69载,将云南现代茶园种植当作毕生事业,并为之终生矢志奋斗,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凡的业绩,开创了云南茶产业发展新的时代。

一片初心,一页茶史

刚到云南时,云南的茶树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茶树,结实性很差。于是,肖时英通过扦插繁殖来解决茶籽不足的问题。他做了茶籽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繁殖试验,取得可喜成果,并试验成功“以苗育苗”扦插新方法,成活率高,成长更快,在省内外新建茶园中广泛应用后,使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为后来肖时英团队开展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打下坚实基础,掀开了云南大叶茶选种史上新的一页。

“我们在南糯山茶园中选出百余株茶树进行观察,再从中选出性状优良的茶树测记产量和试制茶叶,最后筛选出性状特别优良的茶树进行扦插繁殖。当时工作条件差,一切都得自己动手干,就以测记单株产量来说吧,不管天晴下雨,不顾日晒雨淋,都是自己提着小秤,一株一株把茶叶采下来,称好重量记在本子上。”肖时英说。

从1961年到1964年,在肖时英的推动下,普洱市新建5000余亩的高标准现代新茶园,进一步提高了茶园的管理水平,在全省范围内成为现代茶园的范本。

1987年,肖时英和张木兰正式调入普洱茶树良种场工作,在这里,他们放开手脚做实事、搞科研、搞创新,选育出云瑰、云梅、矮丰、雪芽100号、短节白毫5个无性系茶树良种,分别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奖。

退休后,肖时英始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1992年,肖时英和张木兰拿出存款,又向亲朋借了一些钱,在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大草地村民小组租茶地建立时木茶厂,将这里变成一块“试验田”,尝试开展立体茶园开垦、多品种组合种植、茶树不同修剪方法、茶园间种林木、茶园铺草施肥、茶树病虫害防控等多种试验研究,将许多大胆的想法在这里一一尝试。2002年,张木兰去世,为了纪念已故的爱人,肖时英还选育了“木兰1号”新品种。2019年,经过多年选育,89岁高龄的肖时英选育出具有突出的早生、高产和适制名优茶天然品质的无性系茶树新良种——紫香早,为云南茶叶良种又添新兵。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把时木茶厂茶园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生态茶园”,被评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的示范样板。

一颗匠心,一世传承

“立体生态茶园凝聚了我的毕生所学,它是一种创新的生产模式,到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进入新时期,我们应该有新想法、新措施,把立体生态茶园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后继有人。”肖时英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为了让生态立体茶园技术得以推广应用,肖时英在耄耋之年仍开班收徒,传道授业。2017年12月,肖时英“导师带徒”招徒仪式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举行,14名茶人成为肖时英的首批入门弟子。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他坚持把课堂“搬进”茶山,带领弟子到普洱各茶山,开展以“科研、教学、送技”为一体的茶山游学活动,从茶园管理、良种培育、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既开展了教学,又送技下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农业科学技术,深受弟子及当地群众的好评。

2019年5月,肖时英第二批“导师带徒”共招收学徒35人。“肖老讲授的内容全在他脑子里,而且每次课程肖老都喜欢自己写板书,他的字实干中蕴藏了些许风韵、飘逸里又显露出极强的书法功底,对于我们而言,数十年都没有遇到过这么‘润物细无声’的课堂了,所以每次上课,大家无论多忙碌,都会赶着来。每次讲课,肖老都是站着讲授,讲到精彩处,不时来回走动,手舞足蹈,满脸慈祥;有时候肖老也会给我们讲讲他青年时代的趣事,一教室的人被逗得乐呵呵。”第二批弟子秦光志如是说。

“有教无类”是肖时英收徒的原则,在他看来,成为他的徒弟没有学历、经验等门槛限制,只要热爱茶、肯学习、有发展云南茶志向的茶友,就能聚在一起学习。对于教学,肖时英有许多想法。直至2022年8月5日因病入院前,肖时英仍活跃在茶园,孜孜不倦地分享研究所获,传授毕生所学,为云茶产业发展壮大贡献余热。

千万里跋涉,为一片树叶;69载守望,初心誓不渝。深山中倾听,穿越千年茶话;探索中追寻,大叶茶的蝶变与升华。肖时英将他的一生“种”在了普洱热土,将他的论文“写”在了万亩茶园,造就了如今普洱茶百业兴盛,衣食万户。斯人已逝,精神如炬,普洱必将沿着肖时英的足迹,循着这座精神丰碑,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实现“让全国人民喝上普洱茶”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