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乃百行之本,是众善之初,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孝,乃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做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日文化的国家,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但对于所蕴含的“孝”之一义的了解却越来越少,他们所熟知并热衷的是“洋节目”、“洋风俗”,而像清明节、端午节……这些具有博大精深的民俗,却被人们日渐淡薄,不愿再花费一点时间在这样的节日里常回家来陪陪长辈,更注重那些新兴的事物以获得刺激,发扬着一种快餐式的“节日”,不注重传统节日的内涵、本质及历史的传承,不在乎家人的感受,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采取否定的态度,不去在乎家人在节日殷殷期盼的目光,那么终有一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这样对先人直白的哀惋会成为不可触摸的暗伤,屈原会被人遗忘,《离骚》会离我们远去,那“所谓”的浪漫主义也将不复存在,难道非要等到那节日因那“洋节日”消失了,才知追悔己迟吗?如今有花堪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以在那些节日里常家看看吧!

青春子矜,悠悠我心。

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不赞成父母健在时,儿女离家还游,如果因此非远游不可,必须要先有明确的方向,在孔子这些秦年代便已懂得老人在家没有子女的陪伴会悲伤,他们“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在那样鸟儿回巢,人却没有归家,老人们该有着怎样“孤帆还影碧空尺,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感伤与惆怅。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尊祖敬宗是他所习惯的家族本位,想有“四世同堂”、“三世同堂”这样天伦和谐的欢娱,可现在的人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时光会等,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迟早会让父母感到无限的荣耀与骄傲,或许是的,他们会为你感到荣耀与骄傲,可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不需要你高官厚禄,只要你平安守在他们身边便好。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有着多少的空巢老人似姑娘般在等待情郎一样等待着你常回家看看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字东野,唐代苦吟诗人的代表,其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有僻,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靠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他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对相依为命的母亲有着魂牵梦萦的思念,他仕途艰辛,50岁时才得到溧阳县尉这个小官,稍一安定,便迫不及待地恭迎母亲来到溧阳,以报养育之恩,作出了感人肺腑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然而对于阳光般似的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又怎报答得了呢?所以请似孟郊般与父母同住,让常回家看看不再成为难事。

有歌唱:“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是身为子女所做得到也能做得最成功的孝,每个人都需用心去解读,用心去做用心铭记,让“百善孝为先”从我们这里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