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着力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焦躁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情绪平复,人物内心的五味杂陈真实自然,有感染力。文章后两个自然段对母亲的细节描写令人动容,在强烈的对比中体现了母爱的宽容,情感抒发水到渠成。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放学回家,我放下书包,埋头做难题。“儿,喝吧。”妈妈笑盈盈地将一碗豆浆放在桌上,漂浮着的几粒干果仁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趁热喝了,天冷凉得快。”可难题坚如壁垒,我一筹莫展,心中仿佛有一头野兽在挣扎。

“快喝吧,这碗豆浆我掐好时间煮的,就等你放学喝了!”妈妈催促着。我无动于衷,在数学的迷宫中兜兜转转,手里握着的笔情不自禁地在草稿纸上胡乱涂画起来。“遇上困难了吧?快喝吧!补补脑。”妈妈端起碗送到我眼前,“乖,喝吧。”

不断的催促令我心烦意乱,烦躁之火在心中乱窜,燃烧着五脏六腑,我要安静、安静!我抬起头,怒氣冲冲地嚷道:“不喝,烦死了,不喝!”妈妈怔住了,气愤地说:“你这孩子怎么了?叫你喝点儿豆浆,你什么态度?!枉费我这么多工夫!”“吵死了,还让不让我做题了!”我几乎咆哮起来,捂住耳朵。妈妈端着碗的手僵在空巾,半晌才默默放下。那股邪火终于冲出胸膛,我的全身一下子松弛下来,靠在椅背上怔怔地看着那碗没有热气的豆浆,心里空空的。懊悔、难过,我动了动嘴唇,终究没说出一个字。

良久,我终于解出了那道题,长舒了一口气。屋里很静,扭头看见妈妈一言不发地呆坐着,额前几缕乱发平添了几分憔悴。唉,妈妈一定伤心了吧?此刻,她是不是特别怀念过去的我?我们总是形影不离:那个贴心的我,每晚都帮她准备好浴巾;那个乖巧的我,出游总不忘给她带回暖心的小礼物……

我端起豆浆,准备一口喝下去。“慢点儿!”妈妈一个箭步冲过来,“我去热一下!”她的话语中透着欣喜,我还没缓过神来,她已走进厨房。蓄积的潮水“哗”地涌上心灵的堤岸,感动、羞愧和自责交织在一起,冲刷淤积的焦躁,如珍珠落地,叮叮咚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